healtht.jpg


夏天到了也是腸炎活躍季節

談腸炎弧菌 (Vibrio parahaemolyticus)

 

  隨著天氣漸漸轉熱,腸胃道感染的案例也愈來愈多,這也是所謂的食物中毒。而食品安全涉及每種食品從生產、處理到成菜餚的每一環節熟練。任何一個環節衛生出了問題,都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發生。每一年都有不少人因受細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疾病。 為了防止這樣的疾病,除了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外,若能理解產生食品中毒的細菌更有意義,更能了解預之道。

先認識何謂食物中毒,簡單說來的它成立的必須條件如下:

  1. 這些微生物或者它的毒素一定存在於食品中。
  2. 食品一定適合細菌的成長。
  3. 溫度也一定合適細菌成長。
  4. 有足夠時間提供細菌的生長。
  5. 必須有夠多的微生物或是它們產生的毒素,足以引起疾病 。
  6. 人們則必須曾吃了這受污染食品。

  它又包括了兩大類狀況,一是攝入了細菌分泌的毒素而致病,代表細菌是金黃葡萄球菌。另一類則是細菌污染食物,直接食入的細菌在腸道滋生後致病,這類的代表則是沙門桿菌,與本文要提的腸炎弧菌。

  腸炎弧菌對大眾而言較不熟悉,最早是在1950年代,在日本證實為致病菌。而根據衛生署統計民國八十年後台灣地區食物中毒的病因中,以件數來看,腸炎弧菌卻可誇口說「叫我第一名!」,在日本它也佔了一半以上。腸炎弧菌是個像逗號狀的細菌,遍及大多數世界是港灣和其他的海岸地區,是海洋正常的菌株的一種。最理想的成長溫度是37度,但 25 - 44度還是看得到它。 在在多數地區,腸炎弧菌的數目隨著季節有所變化,通常在夏日較多、密集,也增加了的食物中毒爆發機會。這現象在美國、溫帶地區與台灣都可觀察到。在台灣腸炎弧菌引起的腸炎也以4月到11月較常見。

但並非所有的腸炎弧菌都會致病,有報告說由自然界分離出的菌株僅0.18至1%,具溶血素與致病性。而由罹病人身上得到的腸炎弧菌菌株,超過百分之九十五在Wagatsuma培養基上會有溶血現象(Kanagawa phenomenon)。而由志願服入無溶血素菌株的腸炎弧菌,並無發病現象,更應證上述的觀察,當然還是有學者不盡然同意。腸炎弧菌相當快,適當條件下,九分鐘即可分裂一次,只要十隻腸炎弧菌,估計三至四小時即可增殖至一百萬隻,可怕吧!

  由腸炎弧菌生活環境來看,常受污染的食品主要就是海產,包括了牡蠣、小蝦和龍蝦等。而腸炎弧菌導致的腸胃炎通常較溫和,少有嚴重案例,但還是能產生敗血症報告。在進食入不潔的海產後,依細菌多寡、患者抵抗力優劣,約2t到 48內發病,通常在 12至18小時,所以常在晚間喜宴的隔日,開始有症狀,而非當夜。常見症狀有腹瀉、腹絞痛、嘔吐與頭痛,發燒與畏寒較少見。病程自限,只要稍加注意,補充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,三天後大都能恢復。

  在台灣,由於所得日高,吃好又要吃巧,而近海環境受工業污染,海產來源逐漸減少,因此從國外進口的水產品一路上升,舉例來說82年是159097183公斤,86年是271364261公斤,成長近乎一倍,現在89年相信更不得了!而其中又有一大部份是活的生猛海鮮。而國內並無大規模常規的對這些海產品做腸炎弧菌的監測。但有研究指出這些水產品中腸炎弧菌檢出率相當高,甲殼類的檢出率高於其它海產品,包括了沙蟹、蝦蛄、鮮蝦、龍蝦等。依據衛生署的過去報告以泰國來的海蟳、活蝦檢出率最高,平均來自東南亞的海產品,約四成以上帶有腸炎弧菌,雖然不是屬於有溶血素的菌株,還是有致病的可能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就曾在1998年因一批受來自Galveston 海灣,得克薩斯等地受腸炎弧菌污染的牡蠣發佈過警告,除非消費者能夠知道購買的牡蠣來源,除非煮的能很徹底,否則不應該吃它們。台灣的食品監測,仍有待繼續加強,這一兩年應有進步才是。

  預防之道無它,在於注意水產品的保存、運送,冷藏更需注意。處理食品時避免相互污染,飲食忌生熟交互。對來自污染地區的海產要相當小心,烹煮絕對要求完全煮熟,避免病從口入,樂了嘴巴,苦了肚子。

作者:王蒼恩醫師 2000.6.15

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系內科(胃腸肝膽內科)   消化系內科首頁系統維護人 :GImaster
Copyright © 1997-2012; MMH All Rights Reserved.